新闻  |   论坛  |   博客  |   在线研讨会
如何选择ESD和TVS二极管:关键参数与应用场景解析
MDD辰达 | 2025-02-13 10:58:42    阅读:39   发布文章

在电路设计中,ESD(静电放电)和TVS(瞬态电压抑制)二极管是保护敏感电子元件的关键器件。尽管两者功能类似,但其应用场景和性能特点存在显著差异。作为现场应用工程师(FAE),本文将从实际设计需求出发,系统梳理二者的选型要点。

一、明确保护需求:ESD与TVS的核心差异

ESD二极管

作用:专门应对静电放电(如人体放电模型HBM、机器模型MM),适用于高频、低能量的瞬时脉冲(典型值±8kV~±30kV,持续时间纳秒级)。

典型场景:USB/HDMI接口、触摸屏、传感器信号线等对静电敏感的低速信号电路。

TVS二极管

作用:抑制高能量瞬态电压(如雷击、电源浪涌、感性负载切换),可承受更大电流(数百安培)和更长的持续时间(微秒至毫秒级)。

典型场景:电源输入端口、电机驱动电路、通信基站等高压、大电流环境。

关键区别:

ESD二极管侧重“快速钳位”,响应时间更短(<1ns),但耐受能量低;

TVS二极管侧重“能量吸收”,通流能力更强,但响应时间稍慢(1ns~10ns)。

二、选型核心参数:四大维度

工作电压(VRWM)

选择原则:VRWM需略高于被保护电路的最高工作电压。例如,5V系统可选VRWM=5.5V的器件,避免正常运行时误触发。

钳位电压(VC)

目标:VC必须低于被保护器件的最大耐压值。例如,若MCU的IO口耐压为20V,则VC应≤18V(留20%裕量)。

峰值脉冲电流(IPP)

ESD二极管:关注IEC 61000-4-2标准下的8kV接触放电电流(典型值30A)。

TVS二极管:需根据实际浪涌等级(如IEC 61000-4-5的10/700μs波形)计算所需IPP,通常选IPP≥实际浪涌电流的1.2倍。

封装与功率

小尺寸场景(如手机):优先选0402/0201封装的ESD二极管(如Nexperia PESD系列)。

高功率场景(如工业电源):采用SMC/DO-214封装的TVS二极管(如Littelfuse SMAJ系列)。
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与选型实例

USB 3.0接口保护

需求:防护±15kV ESD,信号速率5Gbps。

方案:选超低电容(<0.3pF)的ESD二极管(如ON Semiconductor ESD7004)。

24V直流电源输入保护

需求:抵御1.2/50μs雷击浪涌(6kV)。

方案:TVS二极管VRWM=24V,IPP=200A(如Bourns SMBJ24A)。

汽车CAN总线保护

需求:满足ISO 7637-2脉冲5(抛负载)测试。

方案:AEC-Q200认证TVS(如ST SM8S36A)。

四、常见误区与优化建议

误区:盲目追求低钳位电压,忽略功率耐受能力。

后果:器件在多次浪涌后失效。

改进:通过热仿真验证TVS的瞬态功率(Ppp=VC×IPP)是否在安全范围。

误区:忽略寄生电容对高速信号的影响。

后果:信号完整性下降(如USB 3.0信号抖动增加)。

改进:选择电容<0.5pF的ESD器件,或采用多通道阵列优化布局。

成本优化:对于低风险场景(如室内设备),可选用聚合物ESD(如Littelfuse PESD)替代传统二极管,降低成本30%以上。

综上

ESD与TVS二极管的选型需基于威胁类型(静电或浪涌)、电路特性(电压、速度)和环境需求(空间、成本)综合决策。建议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精准选型:

明确保护对象的电气参数和威胁等级;

根据VRWM和VC筛选器件;

验证IPP和封装是否符合设计约束;

通过实测或仿真确认防护效果。

通过系统化的参数匹配与应用场景分析,可显著提升电路可靠性并降低开发成本。

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

参与讨论
登录后参与讨论
深圳辰达半导体有限公司 https://www.microdiode.com(简称MDD辰达半导体)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设计、封装测试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。 公司深耕半导体领域15载,始终坚持以产品技术为驱动,以客户需求为核心,打造涵盖MOSFET、二极管、三极管、整流桥、SiC等全系列、高可靠、高性能的产品服务矩阵,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控制、消费电子、通信、家电、医疗、照明、安防、仪器仪表等多个领域,服务于全球40多个国家与地区。 公司秉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,基于目前
推荐文章
最近访客